扶苏、刘据、曹昂、朱标,这四个太子正常继位,历史将会如何?

你的位置:乐鱼全站app下载官网入口手机版 > 新闻动态 > 扶苏、刘据、曹昂、朱标,这四个太子正常继位,历史将会如何?
扶苏、刘据、曹昂、朱标,这四个太子正常继位,历史将会如何?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9:41    点击次数:102

引言:

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!

原因很简单,这个故事中的主角们本有机会“改变命运”,可惜由于生命短暂,在尚未取得成就之前,就遭遇了死亡或其他意外的厄运。

在我看来,最令人感到遗憾的人物是后周世宗柴荣。

一个既具备卓越才华,又拥有关怀他人的品质的人。

史书记载他:容貌出众,骑射技巧高超,对书史和黄老之学略有了解,性格沉稳且话不多。

史书记载他担任官职时:治理清明,盗贼不敢侵扰。

史书记载他成为皇帝,那就更加了不起了!

在国内政策方面,采取安抚流亡者、减轻赋税的措施,使得后周政府实现了政治稳定,人民生活富裕。

在军事方面,整编军队、精简冗员,南征北战,经过败北后夺取了秦、凤、成、阶四个州,击败南唐,成功获得江北和淮南共14个州的领土,向北进攻契丹也是接连获胜,成功攻克了两个州和三个关口。

即使是兼职做生意,柴荣也能游刃有余,他对宋朝商业发展的贡献不容小觑。

(周世宗柴荣)

然而遗憾的是,周世宗柴荣在完成这一切之后,却在39岁时,因商讨进攻契丹、征服燕云之地的途中去世。

周世宗柴荣的逝世,使得后来登基的赵匡胤得以顺利即位。

他在39岁时离世,如果上天再赐予他20年的时光,让他实现自己三十年的理想。

经过十年的开创事业,经过十年的惠民之举,最终迎来十年的安定繁荣。

无论是后周还是北宋,都不会停留在统一的局面上,战略重地燕云地区必然会被收复。

这正是伟大人物在历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。

这种影响力不仅存在于帝王身上,其实也同样体现在帝王的继承人身上。

今天我们将讨论历史上著名的四位王子,如果他们没有早逝,历史将会如何发生变化。

这四位太子分别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、汉武帝的太子刘据、曹操的长子曹昂以及朱元璋的长子朱标。

(太子不好当)

一:秦始皇长子扶苏。

扶苏的死因是胡亥与李斯、赵高的阴谋,最终他在一份伪造的诏书下选择了自杀。

从这次自杀的行为来看,扶苏确实是个顺从的乖孩子。

这可以从他以前的言论和行动中看出!

扶苏被认为是一个比秦始皇更为宽容和善良的人,因此许多人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。

自秦始皇去世后,起义军中竟然有人以扶苏的名义举旗,这一点便可见一斑。

如果扶苏真的继承了秦始皇的皇位,成为了二世皇帝,是否能够改变秦国的命运,避免起义的发生呢?

答案可能并不可行,原因很简单,关东六国的愤怒早在扶苏去世之前就已经积累起来了。

在秦始皇在位期间,年轻的张良策划了一次著名的博浪沙刺杀事件。他用一把重达120斤的大铁锤,令秦始皇心惊胆战,随即展开了全国范围的追捕。

这是一种希望通过暴力手段来铲除秦始皇,反对秦朝统治的方式。

还有一些与公元前211年“荧惑守心”这一凶兆相关的石刻:始皇帝去世后,土地被分割。同年发生的事情有:祖龙去世,玉璧出现神秘人物,还有阿房的民谣:阿房、阿房,始皇已亡。

这一切,都是民间潜在力量的具体体现。

从这个角度来看,数百年的国恨家仇并非仅凭短短十二年的“大一统”政策所能平息,最终还是必须通过起义来解决。

可能唯一的区别在于,如果扶苏当上皇帝,他不会像秦二世那样昏庸无道。

原因很简单,扶苏背后有军方大亨的支持,而这位大亨正是蒙恬和蒙毅。

他们的存在,以及北方秦军的存在,使得扶苏不必像胡亥那样,通过大规模屠杀宗室和大臣来建立自己的权威。

这正是扶苏继承王位的天然优势,军队的支持使他的地位更加稳固。

缺乏清算和树立威信的举措,也不会导致秦帝国朝廷的动荡。

在这个秦帝国的情况下,若是遭遇到起义军,镇压叛乱将会变得更加轻松。此外,秦军的精英部队也无需面对像赵高这样的宦官的阻碍。镇压叛乱,实际上只需再一次发动东征来消灭六国的战争。

(拥有军方支持的扶苏)

在再次成功平定六国之后,仁慈和聪明的扶苏必然会采纳刘邦的做法,实施与民休养生息的治国方针,通过并行郡国制来巩固他的帝国。

如果是这样的话,楚汉的英雄刘邦与项羽可能会经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。

根据刘邦的性格,他应该选择在亭长的职位上安度晚年,过上悠闲自在的乡绅生活。

对于项羽而言,他无法忍受平淡的生活,因此必然会选择造反。他要么与起义军共同经历起伏,最终落得个身死的下场,要么在起义失败后陷入绝望。

如果事情真是这样发展下去,汉人或许会变成秦人也未可知。

由于匈奴仍然会发动攻击,统一的目标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,这一历史发展趋势不会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改变。

二:汉武帝太子刘据。

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是卫子夫所生,同时也是卫青的外甥!

这种亲属关系使他与霍去病的家族关系相似。

假如刘据没有因虚构的罪名而选择自尽,考虑到刘据性格温和,汉朝可能会继续遵循汉武帝晚年所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,从而进一步增强国力。

这一政策的持续实施,将使汉朝的昭宣盛世提早实现。

此外,由于刘据已成年,继承皇位不会让汉武帝对托孤事宜有所顾虑,也因此不会出现霍光的专权现象。更何况霍光与太子的关系本就非常密切,这样的君臣关系能够实现君主贤明,臣子明理,彼此配合得更加默契。

他们的配合变得更加默契,国家政策也更加稳固,汉宣帝成为皇帝的过程将会顺利得多,唯一的变数可能是,刘据的后代会为汉朝的皇位增添一次传承的机会。

在未来的历史中,或许会出现类似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接替的汉朝复兴。

(汉武帝和卫子夫)

三:曹操长子曹昂。

在四大太子候选人中,曹昂无疑是去世最早的。

曹昂在宛城战败身亡,虽然是曹操的非婚生长子,但由于丁夫人的悉心抚养,他在曹操心中备受重视。年纪轻轻就被视为继承人进行培养,在世时早已成为孝廉。

虽然年纪不大,但他身上却很有作为长兄的气质,在众多弟弟面前,颇具威望。

根据曹操早期的培养方式及其让曹昂随军征战的举动,可以看出曹操对曹昂的关心和宠爱。

如果曹昂成功成为继承人,那么唯一的变数就是他的寿命是否足够长。

曹操家族的悲剧最终体现在曹丕这一支系都是短命之人。曹丕在40岁时去世,曹睿也在36岁时离世,而没有成为皇帝的曹植则在40岁时去世,力大无比的曹彰去世时也仅有34岁。

(一家短命鬼)

这群年龄平均仅40岁的王子们,共同导致了曹氏家族的悲剧,而他们都是武宣卞皇后的儿子。从寿命的角度来看,这个基因显然存在问题。虽然曹操及其其他儿子中有长寿者,但基因问题显然源于武宣卞皇后。

从这个视角来看,曹昂有可能活得更久,因为他的母亲并非武宣卞皇后。

假如曹昂能够活到曹操去世时,他大约会有45岁,已经超过曹丕三兄弟的平均年龄36岁。

这个年龄的优势使得他的太子年龄也不算小,等曹昂当了几年皇帝后去世,接任的太子也将是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。

如果一切顺利,曹昂和他的后代所需面对的,仅仅是是否与世家大族妥协的问题,而不必担忧皇帝年幼,需要进行托孤安排。

从曹昂的性格来看,他很可能不会支持自己父亲强硬打压世家大族的做法,反而更倾向于与这些家族进行妥协和谈判。即便他自己不愿意妥协,他的儿子在成为皇帝后也会选择妥协。

在这个妥协的基础上,再加上曹昂后代的年长,便不会再出现像曹芳托孤那样的问题。

一旦没有了托孤的顾虑,再加上曹昂本人的长兄风范,曹丕、曹植和曹彰便不会受到太大的压制,反而可能会得到更多的重用。这样的情况下,曹家宗族中出色的人才会增多,人才的短缺问题也就不再存在,司马懿的上位机会也会相应减少。

即使司马懿再怎么能忍耐,经过这一轮的折磨,恐怕也难以支撑下去了!

司马懿去世了,谁能改变这个世界的格局呢?

(曹睿托孤)

四:朱元璋长子朱标。

朱元璋的长子朱标,是老朱最为宠爱的皇子。

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,深得朱元璋的宠爱。在朱元璋在世期间,通过监国的方式,使朱标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。

作为长子,他不仅拥有良好的家世背景,还展现出宽厚的品德和言行,使得他在兄弟中间的威望更是无与伦比。

此外,朱标还有一个优势,那就是与蓝玉关系密切,同时也是常遇春的女婿。

这种双重关系,使得他与大明军方的联系非常紧密。

在朱元璋在世期间,他从未对武将进行过清算。如果朱标没有去世,大明将会保留许多勇猛的将领,后来的武将也不会如此稀缺,导致无人可用。

如果朱标没有去世,靖难之役必定不会发生,随之而来的永乐大帝也将不会出现。

朱棣要么听话地做一个藩王,要么在长兄的召唤下,依靠推恩令变成闲散王爷,或者通过饮酒解除兵权而失去军权,明朝就不会爆发动乱。

如果没有靖难之役,明朝的首都将不会迁移至北京,而会继续巩固在南京。

这将使明朝对南方富饶地区的掌控能力更加增强。

除此之外,持续在东南地区建立都城的明朝,可能会更早意识到海洋的巨大利益。

在丰厚红利的促进下,明朝在下西洋之后,可能不再像朱棣那样依赖“万国来朝”来提升声望,做一些表面上的事情,反而可能会展现出更多的进取精神。

从这个视角来看,朱标的逝世确实对明朝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
明朝发生内乱是其一,迁都到北京是其二,而错失海权时代或许是其三。

尾声:

显然,以上所述的内容都是基于理想主义的设想,假设所带来的结果是。

如果扶苏能够继承王位,秦国就不会迅速灭亡。

如果刘据继位,昭宣的复兴将会提前到来。

曹昂的继承权使得司马懿在面对成年后的曹魏皇帝时,或许难以继续维持自己的权力。

如果朱标继承了王位,中华文明或许会发展出另一种不同的轨迹。

当然,理想主义总是存在的,因为这个太子可能真的是个好太子,但谁能预见,太子所生之子是否会荒唐呢?

#图文带货训练营#